蘇氏家族原為泉州府安西縣人,乾隆年間蘇旺忠渡海來台,由台灣北部滬尾上岸,後來遷到七堵,以製作豆乾、豆腐為生。之後開了雜貨店,一直到第三代時才遷到水返腳,即為今日台北縣汐止一帶。第四代蘇樹森(蘇大老)生於道光三年(1827~1903年),因經營茶行而致富。清光緒十一年,中法戰爭時率領義軍三百人將法軍擊退至貢寮,戰後受朝廷封為「四品軍功」舉都司銜,後任鄉賓,而遺留之官服現收藏於省立博物館。由於清代之官職,蘇樹森將道光年間所建之大厝加上八尺高的燕尾翹脊,是一幢正面連諼龍在內的內七開間大厝,正面門廳兩次間開琉璃花磚圓窗,行制頗具特色,地方上皆以蘇大老宅稱之。

        一八六0年後台灣通商口岸的開放,促使北部基隆河流域茶葉的急遽發展,河岸山坡地被開發成茶園,汐止便成為當時生產與集散之地,蘇大老便在此背景之下投資致富。蘇大老原有一對子女,因幼年不幸夭折,遂領養一子立為大房子嗣,繼承香火,即人稱「蘇少爺」之蘇爾民,原名蘇廟,日據之後改名為爾民。一九二一年,蘇大老以八十高齡過世,喪禮儀式哀矜而隆重,場面浩大。大老之喪事除服後,蘇家即進行分火,蘇爾民於火車站後土地另建新厝,放棄大老之產業,由其他三房子孫繼續茶行生意。

        然而蘇爾民並沒有依靠大老的庇蔭,反而積極開創自己的煤礦事業,由於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,各國需煤量大增,汐止、瑞芳一帶成為北部新興之煤都,蘇爾民當時功逢其盛,也投入煤礦開採的行列。日據時代,依據「台灣礦業規則」明訂必須要為日本國籍臣民方可採礦,而當時申請核可的五個煤礦,其中之一的「小島煤礦」就在汐止附近。明治三十一年(1898年)以後,台灣人身份確定才得以採礦,但一直到大正年間,雖然汐止地區申請採礦的業者多為富厚之家,然而採礦的成本高、風險大,敢鉅額投資的人還是不多,以致於蘇爾民的礦坑有少量機械設備協助生產外,其他礦坑皆不見有機械化採礦紀錄。大正至昭和年間,是汐止地區煤礦業發展的高峰期,然而面對煤炭售價高低不定,加上日本資本額高、企業化經營的強力競爭下,採集、銷售、運輸管道之拓展皆相當辛苦。若以大正十三年(1924年)的產量為標準,日本經營的煤礦坑產量約佔八成,而基隆蘇先致煤礦、汐止蘇爾民煤礦年產量則佔兩成,儘管在汐止地域有煤礦大王之稱,但在日本及日台合資等企業下的競爭,仍舊生存不易。在此期間,許多礦業家族紛紛退出,雖然蘇家和周家(周再思家族)為汐止地區兩大礦業家族,但終究無法與大財閥相抗衡。直到昭和年間,面對國際情勢與財團壓力,蘇家礦產因台媒不景氣而元氣大傷,逐漸收山。

        蘇少爺宅就是建於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於1895年開始建造,到1912年完工,其型態應是繼承明治型的中式洋樓。大厝落成時,被地理師預言發達二十年,依照當時煤價大好的行況之下,確實累積不少財富。然而綜觀蘇大老、蘇少爺所生長的背景恰好都在汐止兩次經濟重大變遷時機,若是風水庇蔭得好,或許說是時事造英雄還來得幾分恰當。但如今富貴繁華如過往雲煙,昔日矗立於基隆河畔的兩幢蘇厝,在經歷繁華之後都已飛灰湮滅。若你問我身為後代子孫的感想,這恐怕不是一張紙一隻筆,用盡油墨就能形容得了的。

【Reference】

1. 汐止蘇宅之保存測繪 作者:葉乃齊、張興國共同執行研究 出版:1998年,樂山基金會。
2. 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之發展(1754-1945) 作者:曾品滄(碩士論文) 國立台灣大學 歷史學系研究所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smine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